2024 年 04 月 28 日
人才队伍列表
陈洪富
发布时间:2024/04/18

陈洪富,出生于山东省日照市,工学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与情景构建、损失评估、抗震鉴定与加固等研究。



个人简介:

现任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科技杂志社社长、科技发展部副主任。

曾任全国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程专家组成员和地方任务指导组副组长、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专家组成员兼秘书、全国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组副组长、京津冀大震情景构建试点工作组副组长等。现任中国地震局科技创新团队成员(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与情景构建团队)骨干成员、工力所科技委委员兼副秘书长、工力所青年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城乡韧性与防灾减灾专业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地震学会岩土工程防震减灾专业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地震学会地方工作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地震工程学会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地震局被首批直接认定的地震灾害调查评估师等。国家核心期刊《自然灾害学报》《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副主编,《世界地震工程》编委。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参编国家标准3部、行业标准2部、团体标准2部,作为副主编出版4部著作。获得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科技成果奖一等奖各1项。获得国务院风险普查办通报表扬、应急管理部抗震救灾集体嘉奖、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工作优秀奖、中国地震局模范青年、黑龙江省高层次人才(C类)、刘恢先地震工程奖学金等荣誉。

参加了汶川8.0级地震、青海玉树7.1级地震、四川芦山7.0级地震、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云南昭鲁甸6.5级地震等现场应急和科学考察。作为副组长负责组织“重大战略基础设施地震安全保障战略”“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体系”等战略研究工作,作为主要执笔人起草的“关于提高建筑工程抗震设防标准的提案”被评为黑龙江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优秀提案。


工作经历:

[1] 2023.12—至今,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城市综合防灾研究中心,研究员

[2] 2022.11—至今,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科技杂志社,社长

[3] 2019.07—至今,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科技发展部,副主任

[4] 2019.03—2023.12,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与韧性城乡防灾科技创新团队,副研究员

[5] 2012.07—2019.03,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生命线工程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学习经历:

[1] 2008.09—2012.07,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博士,结构工程,导师:孙柏涛研究员

[2] 2005.09—2008.07,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硕士,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导师:孙柏涛研究员

[3] 2001.09—2005.07,兰州交通大学,学士,土木工程

 

荣誉与奖励:

[1] 中国地震局模范青年,2023.05

[2] 应急管理部抗震救灾集体嘉奖,2022.01

[3] 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典型经验做法和先进个人,2021.12

[4] 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工作优秀奖,2021.06

[5] 黑龙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大陆城市与区域地震灾害空间展布、损失评估方法及应用,2019,排名:4/11

[6] 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科技成果奖一等奖,地震现场调查评估工作技术标准体系构建及应用,2018,排名:8/15

[7] 2011年度刘恢先地震工程奖学金,2011


主持及参与科研项目: 

[1]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YFC3003605):城市及区域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与情景构建软件平台及示范,2022.11-2025.10,课题负责人

[2]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YFC1509301-07):地震易发区建筑工程抗震能力与灾后安全评估及处置新技术2020.01-2023.12,专题负责人

[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YFC1509301-01):基于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的建筑物抗震能力分区分类方法及易损性研究,2020.01-2023.12,课题骨干

[4]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YFC1509303-03):基于海量震害数据及专家群体判断的安全鉴定技术,2020.01-2023.12,课题骨干

[5] 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项目(51308511):基于性能的城市建筑群震害预测方法研究,2014.01-2016.12,主持

[6]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5BAK17B00):城市工程地震灾害模拟与评估系统研发及应用示范,2015.1-2017.12,课题骨干

[7]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010DFA71240):中国大陆区域工程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与灾害损失评估研究,2010.1-2012.12,课题骨干

[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专题91315301-10):大型结构地震灾变数值模拟系统验证,2013.1-2015.12,课题骨干

[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0938006):汶川8.0级地震工程震害特征分析与数据库建设,2010.1-2013.12,课题骨干

[10] 国家国际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项目(2004DEA70940):地震现场工作技术标准制定,2005.1-2006.12,课题骨干


代表性成果: 

[1] 国家标准,《地震灾害预测及其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规范(GB/T 19428-2014)》,2014,排名:14/20

[2] 国家标准,《地震现场工作第4部分:灾害直接损失评估(GB/T 18208.4-2011)》,2011,排名:10/12

[3] 国家标准,《地震现场工作第2部分:建筑物安全鉴定(GB/T 18208.2)》(报批稿),排名:5/19

[4] 行业标准,《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及数据规范》(FXPC/DZ P-02),排名:3,2021.03

[5] 行业标准,《建(构)筑物地震灾害隐患等级评定方法》(FXPC/DZ P-03),排名:4,2021.01

[6] 著作,《农村房屋抗震实用手册》,北京:地震出版社,2022.03,副主编

[7] 著作,《海沃德地震情景构建之工程影响》,北京:地震出版社,2022.05,副主编

[8] 著作,《海沃德地震情景构建之社会影响》,北京:地震出版社,2024,副主编

[9] 著作,《地震易发区既有房屋建筑抗震加固技术选编》,北京:地震出版社,2023.10,副主编

[10] 著作,《青海玉树7.1级地震震害》,北京:地震出版社,2016,编委

[11] 王现伟,孙柏涛,陈洪富*. 西南地区穿斗式木结构民居建(构)造特点及震害特征分析—以贵州省为例[J],地震研究: 2024,47(02):290-299

[12] 刘鹏,陈洪富*,孙柏涛.埋地管线数值模拟中土体计算区域的选取问题研究[J],地震研究: 2024,47(01):18-26

[13] 唐泽人,陈洪富*,孙柏涛,王皓. 结构和构件损伤判别及阻尼比变化规律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23,32(04):181-189

[14] 赵才煜,孙柏涛,陈洪富*.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中桥梁抗震相关规定与发展沿革[J],地震工程学报,2023,45(05):1214-1221

[15] Tang, Zeren, Hongfu Chen, Baitao Sun*, Xiangzhao Chen and Hao Wang. Study on Empirical Formulas and Distribution Ranges of Vibration Periods in High-Rise Reinforced Concrete Constructions[J]. Journal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23,27(9):2506-2532SCI,Q2)

[16] Hao Wang, Baitao Sun, Hongfu Chen*. 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Evaluation and Practical Retrofit Techniques for Buildings in China[J]. Earthquakes and Structures, 2022, 22(5):487-502(SCI,Q4)

[17] 孙柏涛,陈洪富等. 南北地震带房屋建筑抗震能力分区特征研究-以四川省为例[J],土木工程学报,2014,47(S1):6-10

[18] 孙柏涛,陈洪富. 计及城市房屋建筑装修破坏的地震经济损失评估方法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29(5):164-169

[19] 陈洪富,孙柏涛等. HAZ-China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系统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3,46(S2):294-300

[20] 陈洪富,孙柏涛等. 基于云计算的中国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系统研究[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3,33(1):182-188

[21] 陈洪富,戴君武,孙柏涛等. 玉树7.1级地震人员伤亡影响因素调查与初步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31(4):18-25

[22] 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防开裂、防掉角的建筑工程踏步阳角配筋构造,专利号:ZL 2020 2 1057956.2IPC分类号:E04F 11/116 (2006 .01),E04F 11/16 (2006 .01)



联系方式:
办公电话:0451-86652835 

移动电话:18045669058
邮箱:chen-hongfu@163.comchenhongfu@iem.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