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05 月 15 日
最新媒体播报
媒体播报

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他们在龙江大地上书写精彩的创新故事
发布时间:2022/05/30

      只要不出差,他每天早上6点就来到办公大楼,几十年如一日奋战在抗震科研一线;她挑战“不可能”,把寒地水稻直播技术的“天方夜谭”变成现实……27日,在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主办的黑龙江“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场活动暨科学家讲龙江故事报告会上,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温瑞智,黑龙江省农科院研究员张喜娟通过讲述在龙江大地上的创新故事,诠释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等科学家精神的深刻内涵。

      他在冷门专业研究所一干就是60多年

      “在与谢院士朝夕相处的近30年里,谢院士身上坚韧的科学家精神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温瑞智说。他在工程力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时导师就是谢礼立院士,毕业后留在谢院士的团队工作,在学术道路上一直得到谢院士的指导。他讲述的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名誉所长谢礼立几十年如一日奋战在科研一线的故事。

温瑞智讲述谢礼立院士扎根龙江的创新故事


      “扎根”是温瑞智分享的关键词之一。谢礼立出生于上海,1960年从天津大学毕业后,便来到位于哈尔滨的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后更名为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在这个冷门专业的研究所里一干就是60多年。期间,许多国内外的机构单位向他发出邀请,他都不为所动。“虽然科学不分国界,但国家培养了我,国家需要我们来建设,我的事业在工力所。”每当谈到这个问题,谢礼立总是这样对大家说。

      谢礼立到研究所之初,所里最缺的是电子仪器,国内买不到,一些器件还受到国外封锁。谢礼立就从零开始,变成了学做电子仪器的学徒工。他不仅学会了无线电电子学,还学会了设计、制造和使用仪器,解决了我国地震仪器生产卡脖子的问题,增强了我国地震观测仪器的自主可控能力。

      在抗震减灾的道路上,谢礼立不懈钻研,在国际上第一个提出“统一抗震设计谱”“城市防震减灾能力和评估”等理论和技术方法。2008年,在第14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上,谢礼立当选为“国际地震工程协会”终身名誉理事,这是国际地震工程领域的最高学术荣誉和终身荣誉,也是迄今为止,被该国际学术组织选为名誉理事的唯一中国学者。

      长期以来地震一直被认为是自然灾害事件,但谢礼立认为,“地震,本不该是灾害。是人类自己缺乏对地震破坏力的正确防御方法,这才导致了地震灾害的发生。”为此,他呼吁要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围绕我省需求,谢礼立或指导或带头解决了哈尔滨松浦大桥、阳明滩大桥结构静载试验、哈尔滨地铁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哈尔滨市中小学校舍抗震安全鉴定等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为我省编制了符合本地情况的建筑结构性态抗震设计标准。

      “只要不出差,在研究所的办公大楼,每天早上6点准能看到谢院士的身影。除了每年大年初一,他都会朝来暮归,从不间断,就像他科学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温瑞智说,“对于取得的众多成就和荣誉,谢院士认为自己并不是天资聪颖之人,只是喜欢思考、喜欢读书、能吃苦、有毅力、好胜心强,能够发现问题并加以总结归纳。”

      “扎根、坚守,担当、创新、勤奋、严师……这些关键词远远不能概括谢院士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希望我们能够学习传承科学家精神,脚踏实地、严谨治学,无悔人生。”温瑞智说。

    “卡脖子技术,不解决不罢休”

      张喜娟则讲述了自己在农业科研道路上的坚持、求索与奋斗。

      “这项技术在寒地稻区不可能搞出名堂,难以实现规模化应用,你以此为主研方向一辈子都晋不上研究员”。这是张喜娟要研究高寒地区应用不经育苗移栽的现代直播技术种稻时,别人对她的规劝。很多人认为这项研究是“天方夜谭”。

张喜娟


      “当我走在苗比草少、草比苗高的试验田时,更真切地体会到了直播稻农的心酸和苦楚。”张喜娟说。为此,她暗下决心,“不解决这个卡脖子技术,决不罢休!”

      恰在此时,现代水稻直播技术研究被纳入黑龙江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重大项目,张喜娟成为该项目主持人。

      “研究之初,没有专用型品种、缺少配套机械和缺乏高效安全的除草剂等问题,使寒地水稻直播技术研究举步维艰。”张喜娟说。与此同时,耳边劝她放弃的声音不断。张喜娟却觉得,“哪怕我只能做好其中的一个环节,解决一个问题,我也没有愧对农民的殷切期望。”

      她做到了。没有适宜寒地直播的水稻品种,就大量收集寒地水稻资源,筛选适合龙江不同积温区直播的水稻品种;没有合适的播种机械,就在罗锡文院士等知名农机专家的指导下,合作研发适合寒地生态特点的配套机械;没有高效安全的除草剂,就大量组配不同除草方案,筛选适合寒地水稻直播生产的除草药剂;没有配套技术体系,就反复试验每一个关键环节,最终发明了2种寒地水稻直播栽培方法,制定了5项省级水稻直播栽培地方标准,并编著出版了《寒地水稻直播栽培100问》,有效助力了龙江水稻直播技术的理性应用和良性发展。

      为了推动这项成果应用、助农增收,省农科院耕作栽培研究所多次组织召开水稻直播技术培训会,并借助网络平台,就寒地水稻直播栽培技术为农民答疑解惑。2020年,张喜娟在网络上发布技术视频48部,点击量突破了20万次。之后,她被选派至青冈县和五常市等地开展科技扶贫工作,“我经常会接到农民的咨询电话和信息,对我来说,能够得到农民的肯定,就是对我最大的褒奖,能够帮助农民致富,就是我工作最大的动力。”

      在科研道路上的坚持与奋斗,使张喜娟在2019年以第一完成人荣获了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成为省农科院建院以来获此奖项最年轻的第一完成人,并受邀在中国作物学学术年会做了题为“寒地水稻直播技术研究与应用”的主旨报告。如今,她不仅成功获评研究员,还荣获了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第十五届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

谈及未来,她说要与青年科技工作者们一道,在“端稳中国饭碗”中担当起国家赋予的使命,努力谱写寒地农业科技的光辉篇章。




http://h5.hljnews.cn/h5/detail/normal/4784783724692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