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03 月 29 日
最新媒体播报
媒体播报

陕西地震信息:面对灾害,让城市更有“韧性”
发布时间:2019/10/14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是由联合国大会1989年定于每年十月的第二个星期三。200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改为每年10月13日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简称“国际减灾日”。 今年10月13日是第30个国际减灾日,主题是“加强韧性能力建设,提高灾害防治水平”。

      上世纪70 年代以来,“韧性”的概念被先后引入工程学、医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等领域。如今,韧性理念和策略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灾害风险管理等领域,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向。到底何为城市韧性?建设韧性城市有何意义?在第30个国际减灾日来临之际,通过《中国应急管理报》这篇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礼立的报道,为你揭开韧性城市的面纱。


什么是韧性城市?

让城市在灾难面前“扛折腾”,能靠自己恢复功能

  从古至今,地震的危害不容小觑。中国陆地面积占世界陆地的6.4%,根据20世纪以来的资料统计,世界陆地地震33.3%发生在中国,全国有30个省份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地震灾害给国家带来严重损失,给人民带来巨大伤痛,同时也引发了地震科学家的深刻思考。“凡是发生严重地震灾害的地方,都是抗震能力薄弱的地方,包括唐山、汶川等,这些地方面临的灾难是毁灭性的。究其原因,这些城乡由于自身抗震韧性差,因此没有足够的自我修复能力。”谢礼立说,城市及其基础设施在地震灾害中韧性较差,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  提到韧性(Resilience),人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力学中的材料韧性,或是人在面对压力困难时的意志品格,城市也有韧性么?城市的韧性到底是什么?谢礼立告诉记者,城市是一个复杂系统,可能随时发生各类突发事件,如地震、洪水、生产安全事故、恐怖袭击等。如果一个城市在各种灾难面前“扛折腾”,还能自己恢复功能,城市系统不会长期瘫痪、彻底毁灭,就说明这个城市的韧性强。城市的韧性是一种能力,它能面对众多威胁采取动态措施处理和降低风险,确保城市安全和正常运行。

“概念看似高深,其实韧性是自然界,特别是生态系统存在的普遍现象,森林、湖泊、土壤都有这种自我修复能力。”谢礼立说。

  据了解,上世纪70年代以来,韧性的概念被先后引入工程学、医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等领域。如今,韧性理念和策略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灾害风险管理等领域,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向。2015年通过的联合国《2015—2030年仙台减轻灾害风险框架》强调从灾害管理到灾害风险管理,进而到灾害风险治理,将“韧性”作为减轻灾害风险的最终目标。2016年,第三届联合国住房与可持续城市发展大会将倡导“城市的生态与韧性”作为新城市议程的核心内容之一。“近几年,我国韧性城市的发展迅速。城市防灾减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过去我们不知道怎么做才算是可持续发展,现在,这些疑惑慢慢解开了,就是建设韧性城市。”谢礼立说。

城市韧性来自何方?

  概括来说,设防等级越高韧性越高,易损性越小韧性越高,防灾资源越充分韧性越高。

由于房屋抗震等级不足,地震造成的房屋倒塌往往是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为了让房屋更结实更抗震,我国近年来一直着力提高建筑工程基础设施抗震能力。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财物高度集中,基础设施与生命线工程越来越尖端、复杂,全社会对地震防灾减灾救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一的工程抗震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的发展需求,建设韧性城市的理念被广泛接受。  “过去大家把地震灾害归结于工程危害,现在看来,这虽然是主要因素,但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不容小觑。如城市规划、应急预案、上级决策等方面,任何环节都不能疏忽。”谢礼立说,城市抗震比工程抗震更具不确定性,难以预测因素较多。工程抗震的目标是工程建筑不发生倒塌,但城市抗震的目标远不止于此,涉及物质因素、人为因素、社会因素,如果城市交通、电力、通信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城市功能就会停摆。而且,大城市地震灾害形态、灾情演化和社会影响将更为复杂,应急救灾更为困难。而后,谢礼立通过日本“3·11”大地震的事例作进一步阐释。  “众所周知,在此次大地震中,福岛核电站的工程建筑基本没有损坏,但却出了大事。核电站系统在震后停止了运行,此时必须进行紧急冷却,否则系统就会慢慢加温乃至爆炸。但此次日本的应急响应做得不好,没能及时冷却系统,最终导致了爆炸发生。”谢礼立说,由此可见,只做好工程抗震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增强系统的韧性,才能应对复杂的突发事件。

如何增强城市韧性,让城市做到“扛折腾”呢?换言之,城市的韧性来自哪里?

  谢礼立解释道:“从理论上讲,我们将城市的韧性来源总结为三个方面,一是设防等级,二是易损性,三是防灾资源,概括来说,设防等级越高韧性越高,易损性越小韧性越高,防灾资源越充分韧性越高。”

如何从这三个方面提高城市韧性?谢礼立说,和工程抗震的单一目标——房屋不倒塌不同,城市抗震包括10个考量维度,即系统防灾意志和决策能力、人居环境的安全、基础设施的地震安全性、灾害管理能力、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水平、防灾法规和标准、公共关系和媒体、信息安全和干扰的时空变化。

  “这10个维度相互独立,缺一不可,不可相互替代。要根据城市的地位和作用,确定其韧性的水平和防震减灾能力的等级。比如城市位于地震发生危险性高的地区,那每个维度的权重就不一样,不可一概而论。”谢礼立说,“从工程抗震到城市抗震,防灾减灾理念在提升。抓住建设韧性城市这个核心工作,就一定能实现城市减灾的目标。”

建设韧性城市从哪里突破?

  应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搞清楚各维度对城市抗震减灾的作用近年来,超高层建筑、高速铁路、大型水库、核电站等越来越多出现在公众的生活中,这都让减轻地震灾害风险工作显得更为迫切,也为城市减灾带来更多挑战。  “我国韧性城市建设虽起步较早,但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成立城乡韧性与防灾减灾专业委员会意义重大。当务之急是搞清楚10个维度对城市抗震减灾的作用,事前做好顶层设计,设计好每一个防灾措施的路线图,最终形成制度再进行评价。”谢礼立说,“这是目前做好韧性城市建设的突破点。”据了解,专业委员会成立后将推出以下几项具体举措:编制发布国家抗震韧性计划白皮书;设立制度化的“韧性城市减灾论坛”;积极向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提出设立抗震韧性城乡建设方面的重大研究计划;建立常态化的韧性城乡学术研讨会议制度,组织编制年度工作进展报告;推进韧性城乡示范建设,切实推动我国韧性城市建设工作。  关于民众在建设韧性城市中的作用,谢礼立说:“没有民众的响应,政府的工作很难开展。”民众是个很大的群体,有文化水平高的人,也有‘科盲’,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全民抗震科普教育,增强抗震意识。谢礼立说:“新建城市已考虑到韧性问题,难点在于老城市的改造。老城市历史久远,当初没有按照韧性的要求布局,房子建设得密密麻麻,配套应急设施跟不上,所以要逐步按照要求改造,任务非常艰巨。”但目前我国开展韧性城市建设的相关条件已经具备,要抓住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契机,按部就班改造老旧城市,相信今后韧性城市建设会大踏步前进。




陕西地震信息https://mp.weixin.qq.com/s/JRYrrC9e-F8KiPD41Q6x4g